(網經社訊)任誰都不會想到,2020年竟成了直播電商的“風口”。
早在互聯(lián)網興起伊始,人們對于電商的接納都是循序漸進的,因為相較于傳統(tǒng)模式,電商始終讓人“不放心”。很長一段時間里,消費者都寧愿選擇去實體店購買商品,哪怕到了現(xiàn)在,很多70后乃至80后都對電商嗤之以鼻。
不可否認他們確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表露出了人們對于電商的接納,的確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雖然最終實體店日漸凋零,而電商蒸蒸日上,成為了大家購物方式的“主流”。但其實真正“打敗”實體店的,也不單單是電商,還有諸如租金、經營模式等等原因。
而2020年的一場疫情,卻讓直播電商如同插上了翅膀,成為最為火爆的商業(yè)模式。當然長時間的“特殊情況”確實是催化劑,但更重要的是,在時代更迭中的消費者,變得更加適應變化,并且主動擁抱變化了。即使我們能夠看到層出不窮的“亂象”,但大家的熱情卻依然抵擋不住,成就了一個個造福傳奇。
時間來到2021年,在監(jiān)管加強的背景之下,直播電商顯然失去了 以往的活力,雖然不至于凋零,但也很難如同其站在“風口”上一般。所以在直播電商之后,下一個風口又在哪呢?這是大家都十分關注的話題。
首先我們得清楚,在這改革開放的40年中,我們的市場究竟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最初的市場,物資匱乏導致貨物為中心,再到后來的渠道為王,我們看到體量龐大的各種線下零售店,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流量成為了絕對的“必爭之地”,“燒錢大戰(zhàn)”比比皆是,以及如今的直播帶貨。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需求一直沒變,都是要以產品為出發(fā)點,市場的競爭趨勢也沒有變,就是價格上的“角力”,而目前的市場還是商家在開發(fā),并且通過品牌的影響力去推動發(fā)展,最終在通過品牌的溢價去獲得收益,而這種模式的受益者永遠都在于少數,也就是用消費者的支出去堆疊。
而此后的風口,卻很有可能導致目前這種以物質為主的市場被淘汰,因為同質化會日益嚴重,比如說我們看到的品牌快餐等等,沒有了產品價值和特點,那么消費者最終是不會對于這種同質化的產品買單的。其實我們觀看直播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往往推動整個交易進行的正是主播的個人影響力,或者說個人特質。
所以在未來的十年,當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流量體和經營單位的時候,真正能與消費者融為一體,賦能于個體的方式往往能獲得成功,這就是雷軍和董明珠給出的答案,其實也就是個人IP。由個人IP而作為的流量的切入口,得以實現(xiàn)全員營銷、大眾創(chuàng)業(yè)的模式,才能勝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