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經(jīng)社訊)要說拼多多與淘寶、京東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點是拼多多沒有購物車。
在拼多多的商品界面中,只有“單獨購買”和“發(fā)起拼單”兩種選擇。
最早的時候,消費者對此很難適應,不少人放話“不出一年,拼多多必上購物車”。但直至今日,拼多多依然沒有上線購物車功能。
購物車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實體零售。商家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多件商品、大件商品,讓消費者更加省時省力而設置了購物車的方式。
一次性結算不僅方便消費者采買更多商品,同時也提升了大件商品的銷售力。
線上購物平臺的購物車,也是相似的道理。
2007年,淘寶率先上線購物車。除了方便多件商品結算,電商促銷賦予了購物車更多的意義。
通過一次購買多件的方式獲得折扣,例如滿減、滿N件包郵等,購物車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
此后,購物車成了電商平臺的標配功能,存在感極強。
每逢618、雙11大促,電商平臺們都能吸引消費者們?yōu)榱四玫阶顑?yōu)惠的價格斗智斗勇。對于電商平臺們來說,正是購物車構成了開展各種促銷活動的基礎。
現(xiàn)在,購物車已經(jīng)衍變成了消費者心目中的愿望清單,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驚喜都藏在了購物車里。
淘寶等電商平臺日常中會向用戶推薦商品,消費者遇到感興趣的,順手加入購物車,促成成交的目的就達到了。
透過購物車,平臺還可以生成用戶購物偏好等消費數(shù)據(jù),更精準地推送用戶喜歡的商品,以此實現(xiàn)正向循環(huán)。
隨著人們想要的商品越來越多,對購物車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去年雙11前,淘寶天貓宣布,購物車可加入商品的數(shù)量從120個升級至300個,達到最早版本容量的6倍。
此外,淘寶購物車還新增了商品分組、商品置頂、優(yōu)惠篩選等功能,幫助消費者更快測單以完成購買決策。
精細化運營為王的時代,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做起了“加法”,尤其購物車還是平臺交易轉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在這樣的前提下,沒有購物車的拼多多愈發(fā)顯得有點另類了。
拼多多沒有購物車的核心原因
相信拼多多對部分消費者的抱怨心知肚明。那么,為什么拼多多堅持不上線購物車呢?
拼多多沒有購物車,最核心的原因是底層戰(zhàn)略不同。
從購物模式上來看,京東和淘寶是強目標導向的,用戶通過搜索來找到想要購買的商品。
因此,平臺通過讓消費者購買大量商品,拉長購物周期,來提升復購率。
而拼多多的核心邏輯是拼團模式,用戶為了享受更低的價格,自發(fā)地將鏈接分享出去,形成社交裂變。
要想提升拼團的成功率,拼多多需要在用戶進入APP的第一時間給予優(yōu)惠。
這個時候,用來“湊滿減”的購物車便沒有了用武之地。相反,加入購物車,反而會給消費者一個全網(wǎng)比價的機會,導致拼團成功率下降。
事實上,拼多多不僅沒有購物車,在進入購買頁面后,也沒有“確認訂單”的流程,而是直接進入支付界面。
供用戶選擇的時間越長,購物決策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盡可能縮短購物流程,拼多多致力于促進即時消費。
這也就導致了拼多多大都是單品購買,哪怕是商家和平臺做活動,也是針對單個商品進行補貼。
單個SKU的銷量、評價以及運營等指標,將直接影響其能不能成為爆款。
極致的單品思維下,拼多多與淘寶京東的店鋪比起來,SKU要少一些。因此,品牌商在拼多多對購物車的依賴性不強。
嚴格來說,拼多多并不是沒有購物車,而是把購物車和收藏夾合并了。
這一點在拼多多商品收藏的icon上就有所展現(xiàn)。一個購物袋+一個愛心,剛好代表了購物和收藏兩種功能。
作為對比,淘寶京東的收藏功能,相當于一個展柜,供用戶把自己喜歡的商品集中展示出來,用途較為單一。在實際應用中,絕大部分時候購物車已經(jīng)完全取代了收藏夾。
(京東界面)
只不過,拼多多收藏夾僅具有購物車的基礎功能,即合并結算。
與淘寶、京東購物車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功能相比,拼多多收藏夾更傾向于幫助部分購買多個商品的消費者解決麻煩。
簡化平臺功能,拼多多有著自己的考慮。眾所周知,拼多多早期的主力用戶,主要集中在很少接觸主流電商平臺的中老年群體。
為了降低他們的認知成本,簡化購物流程是有必要的。減少交易鏈路中的環(huán)節(jié),才可以盡量減少用戶不必要的流失。
因此,適應下沉市場的需要,拼多多不開設購物車才是明智的。
但是,拼多多現(xiàn)在的用戶群體已經(jīng)不只局限在中老年群體了,而是幾乎覆蓋了所有年齡段的消費者。
近年來,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后,對品牌形象的提升效果非常明顯。高性價比的定位為拼多多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消費者。
這批年輕的消費者與中老年消費者不同,他們熟悉電商平臺的各種套路,對操作是否便捷、功能是否全面要求更高。
當用戶需要和業(yè)務模式產(chǎn)生沖突,一向力挺消費者的拼多多會不會妥協(xié)呢?
拼多多 將流量集中在自己手里
“我們所有的罰款都是賠付給消費者的,我們并不能從中牟利?!痹谙M者和商家中,拼多多的選擇一直都是消費者。
說出這句話的拼多多,是有底氣的。
與淘寶、京東等平臺不同,拼多多以白牌商家為主。白牌商家的一大特點就是自帶的私域流量很少,只能通過提升商品權重來獲得公域流量。
(圖源:洞見數(shù)據(jù)研究院)
上文已經(jīng)提到過,拼多多是典型的單品打爆思維。賽馬機制下,價格越便宜,拼多多給商家的流量越大。
因此,拼多多掌握了平臺流量的主動權。
同時,商家很難沉淀自己的私域流量。某種程度上來說,購物車也是商家私域經(jīng)營的基礎設施。
拼多多沒有購物車,對商家而言,消費者同店湊單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也就是說,以店鋪為中心的營銷活動很難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與淘寶、京東等做對比,拼多多首頁也沒有訂閱商家的入口。
(淘寶界面)
雖然商家可以通過直播等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私域流量,但很明顯拼多多的重點也不在直播建設上。
相反,拼多多更注重用戶對平臺使用時長的提升。去年,拼多多把“多多視頻”提到了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直播推薦板塊。
(圖源:洞見數(shù)據(jù)研究院)
多多視頻的內(nèi)容多為劇情、影視、搞笑、兩性等娛樂化信息,涉及商業(yè)化的直播、帶貨信息很少。
弱化私域流量,提高用戶對平臺的粘性,提升交易效率,拼多多的低價武器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