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摘要:近日,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中國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二手交易平臺只是賣家和買家交易的中介,大部分情況下,賣方掌握信息相對多,而買家則需要自主判斷商品的真?zhèn)魏唾|量。在交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有的賣家會要求買家先行支付貨款并確認收貨后才發(fā)貨,但寄送的卻是不符合描述的商品,出現(xiàn)“強買強賣”的情形。還有一種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換,賣家在寄送過程中“偷梁換柱”,之后玩消失。
以下為該報道原文全文:《閑置物品交易平臺“套路”不斷 還需規(guī)范化管理》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交易閑置物品的新渠道,近年來,在消費升級等背景下,二手閑置物品市場釋放的需求呈幾何式增長。但近期,有關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投訴越來越多,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 2003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東西時,39.6% 的受訪者稱遇到過交易陷阱。受訪者遇到較多的交易陷阱包括:交換物品被賣家“偷梁換柱”(37.4%)、買家收貨后申請退款但不退貨(34.8%)、沒收到買家的付款(33.7%)以及當面交易時強買強賣(33.4%)。二手交易平臺存在的信任問題、成交問題、配套服務問題等,一直揮之不去,正在制約著這一產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01
物質富足催生二手交易藍海
“我國的人均 GDP 從 2006 年的 2009.6 美元,10 年時間攀升至 8126.7 美元,人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在極大豐富。伴隨物質從稀缺到富足,可供人們進行二手交易的存量資源也在不斷增加。伴隨著近年來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呈現(xiàn)不斷下降的趨勢,人均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物品更新?lián)Q代率的加快,為二手物品交易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市場?!币子^發(fā)布的《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平臺專題分析 2018》指出,近年來,物質富足促進個體閑置物品增加,催生二手交易藍海。其中,新消費主力人群的形成,使二手閑置物品交易接受度逐步提升。中產以及 90 后甚至 00 后成為新消費主力人群,對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的引領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從經濟條件來看,在物質富足的條件下,新一代消費人群將閑置物品分享出售的習慣和理性消費的觀念在逐漸養(yǎng)成。從文化和生活方式來看,新一代主力消費人群對輕量化生活方式的青睞,綠色環(huán)保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同樣為二手物品交易創(chuàng)造了條件。
易觀指出,在線二手交易經過長達 10 年線上化的進程,歷經從最初二手買賣傳統(tǒng)品類的線上信息化,到分類信息網站與垂直社區(qū)論壇通過提供信息層面的二手服務切入二手物品流通領域,再到伴隨電商交易的成熟,不同品類的二手垂直電商相繼出現(xiàn)以完善二手交易生態(tài)閉環(huán)。國內二手交易電商不斷探索業(yè)務與盈利模式,完善二手交易生態(tài)。
易觀分析指出,目前移動二手電商領域,綜合性二手交易平臺閑魚的獨占用戶率達到 64.10%。背靠阿里信用保障以及淘寶“一鍵轉賣”的優(yōu)勢,閑魚迅速成為綜合性二手交易領域的頭部玩家。閑魚以 C2C 模式下魚塘社區(qū)的運作驅動發(fā)展,將阿里天貓、淘寶系交易的海量用戶與一手成交資源帶入平臺,促成用戶間基于興趣、地域、校園基礎上的社交化交易,推動商品的二次流通,完善社交生態(tài)。阿里系綜合全面的電商資源,完善的支付技術、信用保障、物流等配套服務,使閑魚切入 C2C 社區(qū)模式的二手物品交易撮合具有先天優(yōu)勢。
轉轉則是由分類信息 58 同城二手類目升級而來,依托 58 趕集二手類目運營 10 余年聚集的用戶與資源基礎,深入交易環(huán)節(jié),快速沉淀了大批用戶,成功以 C2C 平臺撮合模式切入二手物品的在線交易。2017 年以來,相較閑魚用戶滲透率的連續(xù)下跌,轉轉在移動二手電商領域的用戶滲透率卻在不斷提升,不斷加重服務的轉轉逐漸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02
交易陷阱頻現(xiàn),警惕上當受騙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交易閑置物品的新渠道,但近期,有關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投訴越來越多,一些不法人員正在利用平臺實施詐騙。
國內第三方電商投訴平臺—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近期披露了一系列用戶對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投訴。投訴的熱點問題主要有消費欺詐、疑似售假、評判不公、平臺監(jiān)管缺失、無故封號等。
比如,某女士在某平臺上找代購買了一個包,收到貨之后發(fā)現(xiàn)實物和網上的照片完全不一樣,經鑒定是假貨,但申請退款遭賣家拒絕,并收到電話騷擾和人身威脅;有買家表示,在某平臺上購買到問題產品,聯(lián)系客服維權,長時間未得到處理;有賣家表示,在某平臺銷售商品后買家要求退貨,理由是假貨,賣家拒絕退貨并按要求向平臺提供了購買憑證,但平臺表示無法鑒別,優(yōu)先維護買家;某平臺用戶表示,自己的賬號登陸不上無法進行交易,聯(lián)系了多次客服,均沒有得到回音和合理的解釋。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告訴本刊記者,二手交易平臺頻現(xiàn)消費糾紛的原因主要是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和維權周期長?!岸纸灰灼脚_個人賣家不需要有營業(yè)執(zhí)照,即便賬號被封鎖關閉,僅需換個手機號再注冊就可以重新發(fā)布新的商品信息,商品無需經過檢查,無法保障商品的質量。違約成本低,個人賣家前期出售商品時,無需繳納保證金,違約也僅需繳納一些保證金。維權周期長,取證困難,因二手物品沒有證書或者品牌的鑒定,消費者無法判斷商品真?zhèn)?,維權的周期漫長。”
03
平臺應做好審核工作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發(fā)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在二手平臺上買賣物品應當謹慎。
對此,姚建芳建議:“對于賣家,自身商品的介紹要實事求是,要在買家知曉并同意購買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對于貴重物品,盡量同城見面交易,防止出現(xiàn)‘偷梁換柱’。對于買家,盡量避免先行付款或者通過其他支付方式將錢打入賣家手中;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留意對方是否實名認證,信用等級是否高,避免第三方通訊軟件溝通,有什么事直接在 App 內說;對方發(fā)送過來的交易鏈接,一定要仔細甄別是否為釣魚網站;線下交易風險高,如果一定要線下交易的話,選擇自己熟悉的地點,在付款前做好檢查;收到快遞后一定要先驗貨,確認無誤之后再簽收?!?/p>
姚建芳還指出,作為第三方交易的二手平臺,提高賣家的準入門檻是首要的,要對二手賣家的資質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同時買家的身份也應進行實名認證。同時,平臺應當加大對商品檢查力度,保證商品貨真價實,對于有售假行為的二手賣家,加強對其的懲罰機制。
上述調查也顯示,要規(guī)范網絡二手物品交易平臺,65.7% 的受訪者建議對隱瞞和虛構商品信息的賣家進行信用降級,60.3% 的受訪者建議完善售后買賣雙方投訴機制,57.9% 的受訪者建議嚴格核實平臺用戶身份,48.6% 的受訪者建議買賣雙方提高防騙意識,28.1% 的受訪者建議清查賣家的釣魚鏈接。
據報道,閑魚創(chuàng)始人諶偉業(yè)曾表示,閑魚每天成交量很大,確實存在惡劣的用戶甚至詐騙集團欺騙消費者,阿里神盾局及安全團隊一直在跟這些人作斗爭,通過阿里大數據,引入芝麻信用、淘寶用戶等級及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信息,形成用戶信用評判體系。58 同城創(chuàng)始人姚勁波也在不久前表示,為了規(guī)避虛假信息,轉轉將通過微信的社交關系鏈,提高信息發(fā)布的準入門檻,在支付安全方面,通過聯(lián)合微信提供擔保支付功能,把過去的二手交易的弱關系升級為強關系。
有專家指出,將二手交易平臺發(fā)展好,能夠實現(xiàn)資源的快速流通和高效配置,達到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綠色經濟效益,這對于推動綠色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二手交易平臺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好規(guī)范體系,這樣才能讓二手交易發(fā)展得更好、更長遠。(來源:《中國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雜志;文/顧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