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 當下代駕生意日趨紅火,不少人酒后都會找位代駕司機將自己送回家。然而代駕司機徐先生在將客人送回家后,在拼車返程途中遭遇嚴重車禍,造成傷殘。為此,徐先生將拼車司機李某、代駕公司北京億心宜行汽車技術開發(fā)服務有限公司和兩家保險公司訴至法院。一審法院判決代駕公司不承擔責任,徐先生不服提起上訴,昨天該案二審在市三中院開庭。
返程拼車出事
據(jù)了解,徐先生原是由億心公司運營的“e代駕”司機,2014年1月25日深夜,徐先生將客戶送到家后,使用一款名為“e拼車”的軟件,搭乘由李某駕駛的汽車返程。在行駛至朝陽區(qū)阜通東大街與阜榮街交叉路口處時,李某的汽車先后與兩車相撞,造成三車損壞。事故發(fā)生后,徐先生被送至醫(yī)院就診住院治療。經(jīng)交警認定,李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
經(jīng)鑒定,徐先生脾切除構成八級傷殘、雙側肋骨骨折構成八級傷殘、肺破裂行修補術構成十級傷殘、胰尾破裂行修補術構成十級傷殘,綜合賠償指數(shù)為40%。
因認為李某系億心公司員工,故徐先生訴至法院,要求李某、億心公司及兩家保險公司賠償醫(yī)療費、誤工費、傷殘賠償金等共計78萬余元。一審法院審理認為,徐先生主張李某受雇于億心公司是履行職務行為的證據(jù)不足,不予采信,判決兩家保險公司分別賠償醫(yī)療費各1000元,傷殘賠償金各1.1萬元,李某承擔54萬余元,億心公司不承擔責任。徐先生不服該判決,向市三中院提起上訴。
e代駕質疑鑒定
本案二審早在去年4月已開庭一次,當時司機李某坐著輪椅出席了庭審,他稱發(fā)生車禍后自己也受了傷。庭審中,e代駕公司辯稱自己只是代駕平臺,司機與公司并非雇傭關系,而是合作關系。“司機是有選擇自由權的,他們愿意接單就可以打開軟件平臺,不愿意接單就可以休息,收入取決于自己,而不是由公司統(tǒng)一發(fā)放工資。”
徐先生則表示,在入職億心公司時,公司曾告訴他們可通過公司內部的“e拼車”軟件乘坐代駕返程車。不過億心公司對此否認,稱徐先生和李某使用的“e拼車”軟件并非億心公司提供。為此,徐先生當庭申請對李某手機拼車軟件的備案登記流程、所有者、發(fā)布、維護、操作者以及事發(fā)當天使用軟件過程中的聯(lián)系記錄進行鑒定。
昨天該案二審二次開庭。法官當庭表示,根據(jù)鑒定意見顯示,鑒定機構綜合分析未發(fā)現(xiàn)“e拼車”的備案登記流程,而軟件的所有者、發(fā)布者、后臺維護者和操作者是億心公司。
對于鑒定意見,徐先生和李某表示認可,但億心公司質疑稱,鑒定機構不具備鑒定能力,不應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