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經社訊)核心觀點
零售本質是滿足消費者需求——對商品本身需求,購物時的購物體驗。
隨著電商平臺流量驅動因素逐漸減弱,2017 年開始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發(fā)展盒馬、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從客單價和復購方面推動GMV 提升。2017 年底,阿里京東走品牌升級戰(zhàn)略,向品質化傾斜,拼多多反其道行之,承接被消費升級擠出的買家和賣家。
拼多多“游戲+電商”模式滿足下沉市場人群需要,抓住流量下沉紅利。以低價位切入口,通過砍價、助力、游戲、抽獎等多種社交玩法,將游戲運營引入電商購物場景,增加客戶粘性,緊抓下沉市場客戶心智。
拼多多在不同品類打法各異,對廠商而言,品牌力體現在-社會價值(身份文化象征、禮品屬性、情感因素)、品質保證(使用安全感、節(jié)省時間成本)。
品牌認知力較弱的產品品類,消費者注重實用價值,拼多多通過拼工廠模式扶持一部分新品牌;中等認知度品類,拼多多可與愿意生產定制化產品的商家合作,孵化新品牌滿足特定人群,實現雙贏;高品牌認知度品類,拼多多和品牌商難有交集,或將成為品牌商去庫存和尾貨的渠道。
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模式應對,其核心作用在于幫助拼多多建立正品、高性價比的渠道形象,占據消費者心智;同時拼多多也在不斷打假,提升渠道產品品質。
對比阿里將形成錯位競爭,阿里是流量分發(fā)邏輯,商戶需要投入較多資源購買廣告和搜索排名獲取銷量,競爭激烈,具有較強的“踮腳效應”,由于除了購物還有品牌宣傳作用,品牌方會更愿意投入營銷費用;拼多多偏向千人千面,根據消費者消費習慣提供更適合商品,銷量和價格權重較大,商家會更愿意降價而非投廣告。拼多多在數據、物流、品牌商支持上弱于阿里,優(yōu)勢在下沉市場,由于運營生態(tài)建設問題,向上走又很難。
因此,二者更多是差異化競爭,阿里主打消費升級,拼多多主打性價比。
GMV 是拼多多目前首要戰(zhàn)略。截止2019Q3,過去12 個月拼多多GMV 為8402 億元,同比143%;從三季報數據看,人均消費額增長帶動GMV 保持高速增長、貨幣化率提升、凈利率還是同比下降,關注百億補貼ROI。
2019 年Q3 拼多多公布月活已經5.36 億人,增速趨勢放緩,依靠流量驅動GMV 空間有限。而從運營效率看,拼多多人均消費僅1566 元,與阿里的8756 元仍有較大差距,隨著“Costco+Disney”戰(zhàn)略奏效,用戶粘性增強,用戶消費頻率和客單價有望推升,促使GMV 增速換擋,預期2019 年全年GMV 將實現9400 億元。
風險提示:行業(yè)競爭加??;戰(zhàn)略奏效不達預期;虧損進一步擴大等。(來源:國都證券 文/韓保倩 編選:網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