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 近來打車軟件很受矚目,但相比之下,一款名為“上海公交”的APP更加讓本文作者在意,特別是里面的“實時公交”功能。作者為了了解此項功能準不準,做了一個實驗報告,涉及三條路線、車次及觀測次數、誤差等。示意圖:公交app近來打車軟件很受矚目,但相比之下,一款名為“上海公交”的APP更加讓我在意,特別是里面的“實時公交”功能。
看了文章你會了解
√ 為什么你有了百度地圖,還需要上海公交APP
√“實時公交”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使用
√“實時公交”顯示的公交到站時間是否準確,誤差在什么樣的水平
√ APP上顯示預計等待時間的長短會影響最終公交到站的準確率嗎
√ 什么時間點到車站,能使你在預期時間內上車的概率最大
√ 為什么實驗誤差甚至超過10分鐘,我還是會繼續(xù)用下去
“上海公交APP”由上海市交通委信息中心開發(fā),主要提供公交線路查詢、換乘查詢、周邊公交、實時公交等信息服務。雖然百度地圖多數功能都比它做得更好,但在一個功能上相形見絀——“實時公交”。
什么是“實時公交”?
簡單地說,“實時公交”提供了距離等候站點最近的三輛公交車的車牌、站數和預計到站時間。據報道,該功能14年1月就已上線,至14年年底,已實現912條公交線路、1.4萬余輛公交車的實時到站信息發(fā)布。
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O2O:Online(預計公交到站時間)—To(等待)—Offline(實際上車)
原理是什么?
公交車上“都安裝了GPS系統(tǒng),運行中每10秒上傳一次數據,包括經緯度、方向和速度,服務器接收數據后立即進行運算。但公交車GPS上傳的速度,并不代表馬路上就是這個車速,系統(tǒng)還引入了市交通信息中心的路況數據,針對不同參數有一套專門的算法,經過不斷調試,預報越來越準確。“(據新聞晨報)
有什么用?
- 預知公交到達始發(fā)站的時間,出門更從容。避免到站時剛好一輛車(特別時候發(fā)車頻次較低的線路)開過,又要等很久。部分公交車站的電子顯示屏也會顯示到站時刻表,但你要到了公交站才能獲取相關信息,多少有些被動。
- 預知公交到達目標站的時間,如果發(fā)現時間超了,可以及時調整出行方式。
- 時間晚了,告訴你還沒有末班車,避免干等。
- 等車時減少焦慮,“你知道它會來,但是要等一會兒”和“你不知道它來不來,什么時候來”心理狀況完全不同
如何使用?
我用的是Android版。
1.打開APP,界面底部找到“實時公交”按鈕,點擊進入。
2.輸入線路名稱
3.選擇發(fā)車的方向以及上車的站點
4.進入新的界面,包含線路名稱、方向、最近和線路簡化圖,底部可以收藏或評價該線路。
其中:
“最近”“顯示了距離等候站點最近的三輛公交車的車牌、站數和預計到站時間,格式“XXXX(車牌號)還有a站,約b分鐘”
“線路簡化圖“是一根串著圓點的直線,圓點間間距一致,每個圓點代表一個站點,下面標注了站點的名稱。三輛公交車的即時位置會在該簡化圖上顯示,車行駛到哪兒一目了然。
“收藏”如果你收藏了該線路站點,下次點擊“實時公交”可以在收藏夾里直接選擇。
5.系統(tǒng)每15秒鐘會刷新一次,如果預報時間誤差超過2分鐘,信息會自動更新。車到站前1分鐘左右,手機會有震動提示并顯示“XXXX(車牌號)即將到站,請準備上車”。
6.到站后,該車的信息就會從界面消失。如果你想知道到目標站要花多少時間,在線路簡化圖上點擊目標站就行了(“最近“一欄會顯示還要多久到站)。
時間準不準?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為了盡量客觀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小實驗。以下是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
先申明,由于時間精力有限,該實驗具有一定局限性:
1.時間:僅觀測一天,早中晚各一個小時,總計三個小時。
2.車站:僅觀測一個車站
3.線路:僅觀測三條線路
4.記錄:僅個人人工記錄
基本概況:
時間:5月29日
天氣:陣雨轉中雨(觀測的3個時間段均未下雨)
路況:正常,高峰期沒有特別堵,也沒有特別空
車站:中山北路陸家宅
線路:A(129路)、B(909)、C(743)
方向:由西向東
名詞解釋:
時間段:指的是我觀測的3個時間段,07:00-08:00、12:00-13:00、17:00-18:00
車次:指的是車的車牌號,為了方便統(tǒng)計,此處用A1、B2等代號表示
觀測時間:指的是觀測某車次時,手機上顯示的時間。同一車次在到站前可能會觀測多次
預計等待時長:指的是APP上顯示的信息“XXXX(車牌號)還有a站,約b分鐘”中的b值
預計到達時間:指的是“觀測時間”+“預計等待時長”后得出的時間
實際到達時間:指的是車到站完全停下來后,手機上顯示的時間
誤差:指的是“實際到達時間”-“預計到達時間”后得出的值,+1代表實際比預計晚了1分鐘,-2表示實際比預計早了2分鐘。
未出現:指的是APP上顯示有該車次的信息,但實際未到站。這里分兩種情況:
1、有時系統(tǒng)會提前修正,譬如某車次顯示約有20分鐘到站,過了10分鐘刷新,該車次的信息自動消失;2、有的車次直到到站前1分鐘,依然有信息顯示,但實際沒這輛車。(不排除我漏看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
未顯示:APP上沒顯示該車次的信息,但是實際到站了。
數據匯總:
初步統(tǒng)計
柱形圖
注:若分別統(tǒng)計A、B、C三組數據,也會得到類似的柱形圖。
結論:
-樣本:A、B、C三條線路總共62車次,142次觀察。
- 其中有9車次APP上顯示信息但最終未出現(發(fā)生在線路A和C),有3車次APP上未顯示信息但最終出現(發(fā)生在線路B),錯誤率近兩成。
- 公交準時到站(誤差在1分鐘內)的概率在40%左右,若允許2分鐘誤差,則準點率有顯著提升,能至60%左右。
- 各線路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均有一定誤差,其中最早早了10分鐘,最晚晚了11分鐘,大部分誤差在早晚5分鐘以內。
- 不同時間段,不同線路之間的準確率差別并不明顯。
(由于采集樣本仍偏少,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深入分析
回答兩個問題:
1.APP上顯示預計等待時間的長短和最終公交到站的誤差大小有什么樣的關系?
折線圖
注:若分別統(tǒng)計A、B、C三組數據,也會得出了類似折線,坡度略有不同(單組數據分析,有些區(qū)段樣本太少,參考價值有限;如果把預計等待時長刻度變大,分為0-10、11-20、21-30、31-40,增加統(tǒng)計區(qū)段的樣本量,遞增的趨勢會更明顯)
結論:
- 預計等待時間(預計到達時間和觀測時間之間的間隔)越長,誤差越大,這個基本符合經驗判斷。
2.什么時間點到車站,能使你在心理預期時間內上車的概率最大?
我們假設一個人使用了“實時公交“功能,并且最多愿意等10分鐘,那么他應該在什么時間點到達公交車站呢?
條形圖
注:若分別統(tǒng)計A、B、C三組數據,也會得出了類似條形圖(其中C組數據樣本相對較少,呈現的規(guī)律并不那么明顯)。
結論:
- 比預計到站時間早4-6分鐘到達公交站,你在心理預期時間(10分鐘)內上車的概率最大。
- 另外,如果你比預定到站時間提早5分鐘到車站,且觀測時預計等待時長在15分鐘以內,那么你有近九成(72/81=88.9%)的概率在心理預期時間(10分鐘)內上車。
綜上所述,我的出行建議:
- 及時刷新,盡量采用預計時長在15分鐘內的數據。
- 盡量比預定時間提前4到6分鐘到車站,無論是否高峰時間段。
- 黑天鵝事件總會發(fā)生(即使在我極其有限的樣本中,也已發(fā)現一例到站前一分鐘信息還在更新,但實際沒這輛車的情況),如果真有急事,交通狀況好請打車,不好請做地鐵,騎自行車也行。
除了這次實驗,我平時有機會坐公交都會打開APP試一下(次數還不多)。到目前為止,最大的誤差在4分鐘,一般在兩分鐘以內。有一天晚上通過它順利搭上末班車,感覺還是挺實用的。
除了到站準確率,問題總還是有的,援引兩段網友的評論:
“上海公交APP很好用,缺點是只覆蓋了部分公交,尤其是郊區(qū)很多公交都沒有。郊區(qū)真的是最應該有的,很多路線間隔時間久,熟悉的人還好,不熟悉的可能末班車錯過了都不知道。”
“市區(qū)的顯示并不應該是重點,因為市區(qū)公交車多,可以換乘太多了。反而是郊區(qū),間隔時間長,一般要20到半小時才來一趟,而且你不知道是否才剛剛有開過去的車?往往無法決定是繼續(xù)等,還是另外繞路的好!”
實際不光是郊區(qū)線路,有一輛我平時會坐的市區(qū)公交線路目前APP里也查不到。但有理由相信,擴充線路乃至全市覆蓋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光是上海公交,很多地區(qū)都有具備類似“實時公交“功能的APP或者是微信公眾號,有需要的可以找來試一下。
文章寫到這里,希望對你的出行有一點幫助。(來源:億歐 文/董天健)